衣移乙噫

平上去入

问答

*一个文字采访,校内的。但答的很用心。

*关于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和之类。在这里存一份。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看法都很个人,不接受批判,反正过个几天我就会把说这些话的自己批判一番。

*大前提:我大学念的是语言学专业,但是学的不是很好。

1.

Q:我对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在汉语言的专业英语课上,当别人问你“那么喜欢创作,为什么不选择读文学?”的时候,你说“如果我选择了文学,可能我就没有那么热爱了。”请问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那以后会考虑当兼职作家吗?

A:确实,会说那句话是因为我真的这么想,不过这个想法并不可靠,调侃的意味更重一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至少我觉得,其实学习文学与否无碍创作,很多人没学过文学但是写出足够好看的作品,比如菲茨杰拉德。有些学院派的作家是顺着路子上来,比如雷蒙德·卡佛,我记得他是个文学硕士还是啥,创作也有十足的可取之处。所以这个答案是我个人的答案,并非学文学就会消磨对文学的喜爱,而是因为我,本人,是一个容易厌烦、毫无耐心,且慵懒怠惰之人,才会得出这样的答案。我觉得我学文学会消磨掉我对文学的喜爱,是因为这份喜爱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坚定,对我来说,写些什么更像是一种说出来还算好听的消遣。当别人问,你最近有空干了什么,我能回答,没啥,也就写写东西。而不是坐在那发呆,或者睡一整天。有的时候,我想,就为了能说出这句回答,能光明正大地一直倦怠下去,才是我写东西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从来不敢自诩是创作者,更不敢对别人说,我也是作家呀,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和那些认真阅读和认真写东西的人相比,我差得远啦。别人问的时候用了热爱这个词,我记得用英文问的,也就是喜欢,于是我回答的时候也用了喜欢作为对问题的回应。喜欢本身是个很私人的东西,我也没法界定。总的来说我不觉得自己是热爱文学的那类人,非要用自己的文字打下一片江山,把名字刻在语文课本里那种。

或许我只是不讨厌文学。

有考虑过当兼职作家,也只是考虑过而已。一来作品的完成度很差劲,没什么信心。二来,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天分。前两天网上都在说抄袭,于是和几个认识的人一起,从一个更为严格的意义上,谈到了作品受到前人影响的事。感谢那个一起讨论的人(岐舌),得知了有个布鲁姆所谓的“面对前代大师的焦虑”,即任何作家都会受到前辈文学名家和经典名作的影响,这种影响正如也会使后人产生受到约束的焦虑,这种唯恐不及前辈的焦虑常常会使后来者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原创性。能否摆脱前代大师们的创作模式,也就是否定所谓的“影响的焦虑”,而建立起自己的创作特色并形成新的经典,是天才和庸才的根本区别。

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我现在只是一直在模仿前代大师们的创作方式和文体,要创作独立和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本身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摆脱影响需要更长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无法成为兼职作家的,说到底,我不具备天才的天分,也不具备庸才的勤奋,所以业余写写也就差不多了。

2.

Q:觉得学了一段时间的语言学只是对你的文学创作有帮助吗?还是一开始就认为文学和语言是分开的体系?

A: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底创作的艺术,再怎么说也无法完全脱离开,但实质上,就研究的方向上来说差别也很明显。当然我语言学也学的不好(真话),不敢妄言,总的来说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构成的学问,文学是编织文字的学问。两者的关系,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出于个人浅薄的理解,文学就是拍球,而语言学则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这样拍的时候球会弹起来,就这么一回事。至于对文学创作的帮助,可能是看待的方向不一样。很有趣,但是实际上帮助可能并没那么大。(当然我觉得我学艺不精占了主要的原因啦。)

3.

Q:我觉得你的创作风格比较多变,但文字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尖利,不那么“小清新”,有种西方审美元素根植其中。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的文字你会用哪种颜色?以及哪些作品对你的创作风格影响比较深。

A:创作风格多变,这个就是因为完成度不高的原因了,而且很容易受影响。所谓的完成度,我个人觉得是在阅读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受到其他的作者或者作品的影响,至少你的作品,单独的某一篇,拿出来都是完整的,比如你一篇文章里,角色说了一句话,虽然是你让他说的,但是也要让看的人觉得,是这个角色说的。尤其是越简短而作者意图越大的那些作品,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总之我觉得应该算是疏漏,这也是仁者见仁了。有些时候,你读,就能读出,哦这个人这篇文章在这里写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十有八九是这样想的,因为你自己写的时候就这么干过,让人看出来了,就说明这个作品完成度不太高,没能让文章成为一体。比如严歌苓写《陆犯焉识》故意让主人公什么罪都受一遭,就很像余华《活着》那种写个惨字的路数。作品受影响也是因为这个,实际上,没有自己的风格,看了什么,就吃进去什么,写出来的就会变化,有自己的风格,稳定下来的能成为作家的人,就肯定不是我这样了。(笑)

至于文字尖利,不那么“小清新”,西方审美什么的,其实也是太容易受影响的体现,看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自己就会尝试学着这样写,创作的时候心中有一个模糊的样本,写的时候就会往那个方向靠。基本上我写东西,在尝试的,都是模仿,我心中存个念想,模仿看过的书的看过的构造和写法,基本上这样写完一篇,扔了大部分,磨合了剩下的,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在一个方法十分笨拙的积累的过程。

颜色的话是深蓝色,因为我喜欢深蓝色。

哪些作品对创作风格影响比较深。这个很难回答,因为我抄袭过,或者说模仿过的东西太多了,想学的也太多了,看得时候觉得眼前一亮的,就想学过来。比如半年前在书店翻到过杜鲁门·卡波蒂,就觉得笔法很厉害,很想学。看到纳博科夫的笔调和诗,很想学。费德里戈·洛尔迦的诗,很可爱。马洛伊·山多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生活中的重,一边是中产阶级焦虑,一边是更为传统的那种小说写法,很有意思。芥川龙之介的眼光很毒辣,心很热。博尔赫斯,恰巧用写散文的方式写小说,很有趣。不说这些偏文艺的,较为通俗的作家里面,就很喜欢森见登美彦,米泽穗信,西尾维新,雷·布拉德伯里,尼尔·盖曼。其中米泽穗信讲故事的细腻和讲的故事很合我胃口,森见登美彦是另外一条路子的有趣,西尾维新是异类,尼尔·盖曼是从雷·布拉德伯里那个路子往下来的,奇幻作家,笔调比前者更成熟。最近比较喜欢的是这些人,模仿过他们中的一些作品。或者说,模仿过他们那些作品的总和,意思是这个意思,但是水平不够,就很类犬。

以前看到过纳博科夫的评论,颇为激进的喜欢一些实验性强的作品写法,一种偏颇的喜爱。很有趣,自从文学这个概念产生至今,每个接触文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个自己的对文学的概念,一个“完美文学”的范本。就是最文学的文学,并且在之前和之后的所有都无法否认其完美性。举个例子,我觉得离那个目标最近的可能是荷马和但丁。很多作家都在往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文学”逐渐靠拢,他们这样写。有可能这个范本在任何人心中都是一样的,也可能每个人心中的范本都完全不同。我觉得是有这么一个“完美文学”,它的完美性在于作家们永远也无法将之写出来,即消极又积极。我心中也有,但是给我八辈子我都写不出来,十分之一的水准都达不到。

4.

Q:你觉得作家可以练出来吗?多产和高质会冲突吗?

A:虽然并非作家,也离作家很远。但是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练出来的,或者说,不管以后能够达成的成就如何,不管天赋如何,要成为作家肯定是要练的。说到底如何在创作中使用语言,如何去思考和捉摸风格和方式,都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到达某一定程度之后,比如说作品的完成度,或者作品的深邃程度,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就可以说是成为作家了。当然作家和作家之间也有所不同,作品和作品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不过从各种考量上来说,要写出完成度高的作品都是不容易的,不管是通俗小说也好,还是纯文艺的作品也好,都有各自的标准。拿别人的一句话说,就是文学有那么一条金线,过了就是文学了。说这个比喻的人写的东西有点不堪读,但是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也觉得是的。有些作品我看了就很火大,觉得根本不算是作品,有些看了我就很服气。不过当然这都是个人标准,我也人微言轻,说了不算话。当然完整度是一个方面,其实比较重要的还有创作的意趣啊之类,完整度是可以练的,努力是庸人成为作家保底的要求。

但是要成为怎样的作家,就需要创作的意趣,和更深层的思考。

有人说五四以后写文章的分成了两个套路,一边是革命家,一边是文学家。这个指的就是意趣的分别,但实际上并不能分很开,只不过是两侧的比重不一样。另一方面是深沉的思考,有思考,在文字里反应其思考,思考是一方面,写出来又是另一方面,表达方式的有趣也是一方面。这也能练,说到底就是多读多看多想,但就比较靠天赋。

多产和高质不冲突。多产导致质量的下滑,只能说明个人的积累和想要抒发的东西不够多。胸腹里有足够多东西的人,一边多产一边高质,又有天赋又勤奋,就很让人嫉妒。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异类西尾维新,日本畅销书作家,2002年获奖出道,到今年,15年写了70本左右的小说,不包括漫画脚本和其他的杂志企划以及未出版的短篇,有有趣的也有不那么有趣的,但是底线也在一般的作品之上,至少每本书的结构和框架(除了几本零散的短篇集)不管是长篇中篇还是短篇结构都非常完整。十足的异类,只不过这个人的作品也充满了争议,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很讨厌。虽然废话多了点,但质量还是很高,所以仅以此为例,只要你足够天才也足够努力,多产和高质并不冲突。当然这也只是通俗小说创作,可能纯文艺会不太一样吧,不过证明不冲突就已经足够。

5.

Q:你日常的灵感一般从何而来?听说你有很多爱好,表演,唱歌…它们对你的创作会有联系吗。

A: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创作的材料基本上全是从各种文本作品里写,或者社会新闻有什么想写的东西,就会记录下来,开始构思怎么表达。其实题材有很多,非要说,根本到处都是题材,没贫瘠到一定得从唱歌和表演中找的地步。比如关于文学抄袭的,最近沸沸扬扬,能写。关于宗教诉求和包容底线的,最近的一些极端事件,能考虑。不知道为什么前几天突然讨论起来的代孕是否能合法化的问题,能写。上次跟人讨论的时候,说到根据某些学者的估算,百分之九十的同性恋男士都会娶妻子,所谓的同妻的问题。比如你看同妻的问题就很有意思,一边是同性恋这种群体的正确诉求,政治正确相关的问题,一边是社会上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女性的社会角色的问题,两边也又确实存在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作为考虑的母题来说,很有价值。都是题材和灵感,但是因为我还没把握,这种东西写起来比较重,考虑得就得更详细一点,所以我现在水平很次,没考虑好不敢动笔。

其实我怂,考虑好了也不敢,也就在心里想想。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机缘巧合,比如和人聊天的时候,有位通宵干活结果睡不着的人,说错了话,咬了舌头,把“八点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尝试睡一觉。”打成了“八年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尝试睡一觉。”大家觉得这句话很奇谲,就用这句话开头写,那就写呗。

没有灵感和有趣的事,大不了就不写嘛。又不是非得写什么。有的时候长时间没写了也会很焦虑,其实没这个必要,但是还是会自己逼自己一下。

6.

现象讨论:在碎片化阅读当道的今天,如何拯救读者的耐心。

A:所以为什么要拯救呢。

阅读的主体始终是读者而不是作者,你写什么样的文字,你是不能挑选读者的。假设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耐心的人,一种是没有耐心的人。前者喜欢文学,所以还喜欢阅读,当然这种人不需要拯救,他还是会看那些文学作品。另一种人,没有耐心,追求碎片化和阅读的爆点,你要吸引他读下去,很简单,只要你在文章里每隔几段给个爆点就可以了,一小段滑稽的话,一个段子,或者什么性啊生殖啊,反正是文学创作也没人有立场说你低俗。但是这就很没意思,实际上是在迎合这些人,把你的文章拆成碎片化的东西喂给他们看。这些人,看到最后也看不到你胸口匣子里的利剑和黄金,他们只能记住,哦,这个作者,某个段子挺好笑的。何必。

不过另外一方面,纯文艺也有纯文艺的有趣,也并非完全的沉重。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一味写得很沉重,很没有意思,就作品来说,再熟悉纯文艺的人也不太愿意读。可能你自己也写得不开心。还是那句话,何必。

现在因为我业余,所以我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说一句:

写东西,又不是为了受欢迎,开心就好。

评论(8)
热度(144)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衣移乙噫 | Powered by LOFTER